世界读书日专栏丨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发表时间:2024-04-23    文章来源:儒余股份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散居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力军,企业家是建设“书香盐城”的带头人,壹商书院是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朋友读书分享交流会友的文化载体。值此盐城壹商书院正式揭牌成立暨第5期读书分享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盐城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向壹商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今天读书分享会的各位高层次人才书友和各位企业家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微信图片_20240423094713.jpg

阅读是感悟人生觉醒的真谛。读书,使人豁达开朗;读书,使人志向远大;读书,使人见识不凡;读书,使人如沐春风。读书是高层人才一生的坚持,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博览专业书籍,分享读书方法、读书技巧、读书心得,让书籍点亮人生、知晓百科、装点生活,在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们的带动下在全社会营造起“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书香企业”之花开遍盐阜大地。

知识就是力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高层次人才的形象化身,“内圣外王、以义取利”是儒商文化的实质精髓。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精读一本书,点亮一盏灯;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读书使人进步,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阅读点亮人生。人不读书,精神就得不到滋养,思维也会逐渐僵化。对有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拿起书,就是跨越迷茫最好的方式。书本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经验,更是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迷茫的时候,静心多读书。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我们得以不断保持思考,更新自我认知,直至越来越笃定从容。读书的过程,亦是为自己的心拂去尘埃、注入光亮的过程。我们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引领我们走出迷茫,走向美好的明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中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都是古时先人对读书的见解,同时也劝慰世人热爱读书,没事多读一点书,不要等到年老色衰的时候,后悔曾经没有努力学习。读书不会让你立马暴富,飞黄腾达,有权有势,但是读书可以让你拓宽眼界,带你探索一切未知的知识,从此你的世界又打开一扇天窗,带来更多的光明。不读书的人,他的价值观大多都是由身旁的亲朋好友决定,这些人思想是他主要来源之处。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价值观多了一条渠道,那就是书中会教会他许多为人处世,明白许多道理。一本小小的书本,上面洋洋洒洒许多的字,当你打开它,那么你就是和另一个灵魂在对话,走入作者的世界,一起去感受他人的感受,一起去发掘不曾发掘的知识,读着他的故事,沉淀着自己的内心。人生迷茫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是好,眼前看不到任何光明,此时不妨让自己静下来心,多去读书,让书中的知识洗涤你的内心,净化你的灵魂,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爱读书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富有的,他也是自信的,在书中他也在不断的思考,灵魂的拷问,最终读过的这些书,也会变成你身上的一部分东西,融入到你的血液里,成为你身上的一部分。读书不妨读一些比较经典的著作,一本书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淀,还依然适合当代,说明那些书籍经过一个个时代的检测,一些精髓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适合的。此时此刻,不妨在迷茫的时刻,爱上读书吧,在空闲的时刻,让书陪你消磨时间,长此以往,慢慢的慢慢的,你也会变得越来越睿智,笃定从容。

成功者都会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会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探索;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看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文字描述可以拥有。大量阅读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投资。读书实在是一件再公平不过的事,也许大多数人没有企业家们拥有的雄厚财力与资源,无法抵达更远的远方,但通过阅读,你也能打开更开阔的世界。从每年人均读书量看,以色列人均64本,犹太是个喜欢读书的民族;俄罗斯人均55本,俄罗斯也是个爱学习的民族,出了许多大作家;美国人均50本,美国是个创新的国度;我们国家人均不足5本,是4.6本。再从世界500强企业家人均读书量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日本企业家人均每年读50本书,中国只有5本。我们读书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家是最善于学习的人群,读书自然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过企业家读书,和一般人还是有些不一样。藏书过万,还要“好书赠好友”。企业家里面不缺读书人,甚至还有不少读书狂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谈到读书时曾这么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大,看世界的视野就有多大,那么未来的事业就有多大。对于我来说,让我一辈子选择的话,选择放弃新东方其实比较容易,但是让我选择放弃阅读这件事情会特别的难。大学四年他读完了约500本书,家里的藏书更是以万计,而现今他依然保持每年翻阅上百本书的习惯。王石是位资深“书迷”,不仅爱读书,还喜欢淘书,赠书给友人。更夸张的还有软银孙正义的“挥霍生命式”读书。孙正义23岁时因为肝病住了整整两年院,在这期间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天阅读5本书。他说“每当感觉自己深陷泥潭的时候,我都会打开书。”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说,“每个人在肉体上没什么差别,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差别是在灵魂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大,看世界的视野就有多大,那么未来的事业就有多大。要想保证事业的边界不断增长,就必须扩大心灵的边界。那么,学习和读书是惟一的途径。”去年我们去海尔学习,了解到张瑞敏酷爱读书,他没有午休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坚持天天读书。运用《易经》的不易、变易和简易三原则,融入海尔的“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之中。孟晚舟说“一怀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咖啡千怀、读书万卷”。任正非则很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甚至会把毛泽东的兵法运用到华为的战略里去。他的很多内部讲话如《目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华为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等等,被人评价为不仅形式上模仿毛选,辩证思维方法更是得到了精髓。“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在哪?老板只想着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口袋。而企业家则是先考虑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里,然后让别人主动把钱放到他的口袋里。读书是让老板成为企业家的有效途径。”在书本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心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自然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企业”的“企”字很有意思,人在上止在下,如果没有人才,企业就会止步不前。企业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塑造离不开读书。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企业来说,书籍何尝不是发展进步的阶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走进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扑面而来的厚重文化底蕴总让人如饮美酒,沉醉不已。说到“文化”这两个字,给人的感觉很深奥很抽象,其实简单地说来就是“读书”二字。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人,他的格局和眼光自然和旁人不一样。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读书”更是应该相伴终身的习惯。

一是做百年企业需要把读书作为企业发展不竭动力。企业的发展,无非就是把握好“道”和“术”。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企业的价值观,“术”则涵盖了诸多企业发展的方法。中国的优秀企业家身上大都有一种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气质,这可能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而不论企业还是人才,以书籍做帆,以文化做舟,纵使雾霭茫茫,也必将一路向前济沧海。对企业来说,读书可以修身养志,明对错,长才干。做企业是份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份比较难的工作。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好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管你是管理企业的,还是搞技术、搞业务的,企业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经验、你的实践;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企业不可能无师自通,不能完全凭经验。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要多学习,才能做好企业。认真读书和勤奋工作加在一起,这样的人才才能进步很快。俗话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士”,就是指读书学习的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先进的技术代替不了落后的管理,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就企业管理而言,一部分归结为技术层面,还有一部分归结为管理艺术层面。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艺术,都需要去学习。学习多了,灵感就出来了,就有管理艺术性了。不学习、没知识,既不可能精通管理的技术,也不可能升华管理的艺术。我们企业里的管理者,有的是读者型的,有的是听者型的。大家作为企业领导,既要是读者型,自己读得下去、读得懂,愿意学习;又要是听者型,人家给你讲,你能听得清楚。有的人只喜欢听,不喜欢读,有些报告连看都不看,却愿意听人说说;而有的人则不爱听,什么都要写个东西给他看。既读又听,读用眼睛,听用耳朵,人的五官都是有用的,不应偏废。管理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这些都需要向书本学习。在企业界,大凡认认真真读书的人,都做得不错。过去怕有“书呆子”,现在书呆子少了,可不少人太灵活,都不愿读书了,我倒希望大家有那么一点“书呆子”精神。大家乘坐高铁、地铁时就会发现,几乎周围每个人都在看手机,很少有人拿着一本书在看。网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要了解,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读书,读书能帮助我们构建起知识系统化的框架。上网学习能帮我们快速掌握信息,了解今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最新的观点,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但要把碎片的信息构成一个系统知识,还得靠书本完成。

二是培养企业文化和专注精神需要建设书香企业。每个企业都在强调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显然不能千篇一律,这就考验决策者的水平和智慧,而水平和智慧又来源于自身的内涵,内涵又跟读了多少书有很大关系。企业家一定要把读书学习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把读书当作一项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学习态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们常说“经验是负债,学习是资产”。“清醒时做事、迷茫时读书,独处时思考”。读书,容易使人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同样,做企业也需要这种专注的精神,心浮气躁、上蹿下跳,是做不成事的。“看出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如何一个人不能解决问题,他就会成为问题”。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读书的时候,会让人保持安静、淡定。这也是对人的训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耐力和定力。这是做企业所需要的品质。读书,是作风养成的一个好方式。只有爱读书,才能够发现读书的妙处。大家一起享受文字的美丽,感受文字的魅力。在倡导阅读的同时,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增长学识,才是明智之举。企业家来壹商书院读书就能坐得住、静得下心来,以书会友、分享交流。企业董事长就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企业文化的校长,一个企业几百上、上千人,如果在企业家带动下每人每天平均读一小时书,那企业真的会变得与众不同,企业精神理念能被员工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传承才能得以实现。

三是百年未来之大变局要求企业在读书中识变应变求变。图书实际是用文字记载的知识、思想和逻辑,读好书仿佛就是在与伟人、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等优秀的人士对话,读书也常能印证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我们有时会为一些书里的观点拍案叫绝,往往是因为它印证了自己潜意识中的观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之变正在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我们已经错前2次以马力、电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的机遇,只搭上了第3次以速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的末班车,这次以算力为标志的第4次工业革命,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就在我们面前。现在,社会变革、技术发展非常之快,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ChatGPT、Soar、光子技术、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都需要我们借助书本进行学习,很多东西都要从一些新的书籍中学到,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化危为机,必须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知识储备。对企业而言,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高级员工,不仅要通读历史、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更要精读专业书籍、专业论文、前沿技术、未来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未来科学大发现,变化世界大趋势,企业竞争新赛道,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知识储备,从而有效做出正确判断。企业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要带头阅读,鼓励员工多读书,也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日”,伴随持之以恒的学习,企业从上至下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精神风貌。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修炼的是心态;读书,减少的是偏见。读书是底层人实现阶层破圈的最佳途径,读书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阶梯。建设书香企业,引导员工终生学习,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真正让读书成为企业发展不竭动力! 

Copyright © 2017 儒余股份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25595号-1    技术支持:儒余股份网络运营中心

戴小姐:13818284309

许先生:18721698035